古籍摘要
1.《本草綱目》引朱震亨:“海石,治老痰結塊,咸能軟堅也。”
2.《本草綱目》:“消瘤癭結核疝氣,下氣,消瘡腫。”“浮石,入肺除上焦痰熱,止咳嗽而軟堅,清其上源,故又治諸淋。”
3.《本草正》:“消食,消熱痰,解熱渴,熱淋,止痰嗽喘急,軟堅癥,利水濕。”
2.來源
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Costazia aculeala Canu et Bassler瘤苔蟲C.costazii Audouim的骨骼,或為火山噴出的巖漿形成的多孔狀石塊。
別名
石花、大浮海石、小浮海石
產地
石花主產于浙江、江蘇、福建、廣東沿海
大浮海石主產于遼寧、山東、福建、廣東沿海。
采收加工
石花:夏秋季撈起,清水洗去鹽質及泥沙,曬干
大浮海石:全年可采,撈出洗凈曬干,搗碎或水飛用。
性狀
石花 為脊突苔蟲或瘤苔蟲的骨胳,㈠脊突苔蟲骨胳呈珊瑚樣不規則塊狀,略作扁圓形或長圓形。大小不一,直徑2~5厘米。灰白色或灰黃色。基部略平坦,另一面多突起,作叉狀分枝,中部交織如網狀。叉狀小枝長3~5毫米,直徑約2毫米,先端多折斷,少數完整者呈鈍圓形。質硬而脆,表面與斷面均密具細孔。體輕,入水不沉。氣微腥,味微咸。㈡瘤苔蟲的骨胳為不規則塊狀,直徑1~3厘米,多為碎塊。表面灰黃色或灰黑色。珊瑚狀分枝短而較粗,直徑約4毫米。先端鈍圓,極少折斷。氣微弱,味淡。
浮石 為不規則的塊狀,大小不一,通常直徑2~7厘米,有的可達20厘米。表面粗糙,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細孔,灰白色或灰黃色。質硬而松脆,易砸碎,斷面租糙有小孔,有的具絹絲樣光澤或無。體輕,投入水中,浮而不沉。氣微弱,味淡。以體輕、灰白色、浮水者為佳。
【炮制】洗凈曬干,碾碎。煅海浮石:取凈海浮石置沙罐內,置爐火中煅透,取出,放涼,碾碎。
性味歸經
咸,寒。歸肺、腎經。
功能與主治
清肺化痰,軟堅散結,利尿通淋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0~15g。打碎先煎。
使用注意
注意虛寒咳嗽忌服。
海浮石小故事
爾朱先生,不知其名,蜀人。一天,他遇見一個異人給了他一藥丸,爾朱想馬上服下去,異人對他說:你要是今天服下去,就會死,要看見浮石才能服,那樣才能得道升天。從此以后,爾朱看見石頭就投入水中,看是否會浮起來。別人都認為他瘋狂了。但他卻堅定信心,直到有一天他在涪江上遇見一個姓石的船翁,他豁然醒悟異人的浮石之說,他立刻將藥丸服下,就得道成仙了。 五代史補云,爾朱先生,忘其名,蜀人也。功行甚,至遇異人與藥一丸,先生欲服,異人曰:今若服必死,未若見浮石,而后服之,則仙道成矣。先生如其教,自是每遇石必投之水,欲其浮。如此者殆一紀人,皆以為狂,或聚而笑之,而先生之心愈堅。居無何因,游峽上,將渡江,有叟艤舟相待,先生異之,且問:叟何姓氏?對曰:石氏。此地何所?答曰:涪州。先生豁悟,曰:異人浮石之言,斯其應乎。遂服前藥,即輕舉,按李石續博物志,爾朱先生偽蜀廣政中,飲酒食豬臟,渝川剌史謂其幻惑,以竹籠沉之江,至夔為漁人所得上升。 又按張商英爾朱仙傳,先生名通微,自號歸元子。一日遍游成都、新都、廣都間,至暮仍還丹室。有日游三都,夜宿金雞之諺。東坡志林云,爾朱道士客涪州,愛其所產丹砂,雖瑣細而皆矢鏃狀,瑩徹不雜,土石遂止。煉丹數年,竟于涪之白石仙去。